职业标准构建能力,人机协同驱动产业

发布时间:2025/08/25 08:38:43
分享到:

2025年8月24日,为落实《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计划》(中就培函〔2025〕76 号),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指导的“低代码开发员”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启动会,在中教畅享公司顺利召开。

会议明确,开发制定“低代码开发员”国家职业标准,是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,更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,对推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、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。同时要求,标准编制需把握核心原则,注重实用性与指导性,坚持科学方法,加强协同配合,以严谨态度和务实作风按期高质量完成。

会上,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《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》,对标准编制的原则、结构内容及体例格式进行了细致说明。编写组汇报了职业标准编制的工作思路、基本框架与方向等内容。与会专家围绕标准基本框架展开深入研讨,并为编制工作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。

中教畅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金蝶软件(中国)有限公司、钉钉(中国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,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参与了此次会议。

“低代码开发员”是2024年5月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、7月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的新增工种。“低代码开发员”职业标准通过标准化人机协同能力,直接破解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难题,推动产业从 “实验室技术” 走向 “千行百业”:其一,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化落地。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在于 “解决具体场景问题”,但传统开发模式下,技术与场景间存在 “鸿沟”—— 技术人员不熟悉业务场景,场景从业者不了解技术逻辑。“低代码开发员”作为“人机协同的桥梁”,既能发挥人类对业务场景的理解优势,又能通过低代码平台调用人工智能能力,推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至更多细分领域。其二、扩大人工智能产业 “参与底座”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需顶尖算法科学家,更需大量将算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“落地者”。“低代码开发员”职业标准通过降低技术门槛,让更多个体(如传统行业从业者、中小企业员工)从人工智能产业的 “旁观者” 转变为 “参与者”。

人工智能的本质是 “增强人类能力” 而非 “替代人类”。人机协同绝非简单的 “技术工具化”,而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性融合。“低代码开发员”国家职业标准的推出,恰好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标准化、可复制的能力构建路径,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 “技术突破” 迈向 “规模化落地” 的关键支点。它助力个体更高效地与人工智能协作,帮助组织以更低成本落地人工智能应用 —— 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,个体、组织与产业实现共赢的核心逻辑。